觀點 2020-09-22 16:42:27 來源:中國建設報
薛 峰
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總建筑師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社區建設專業委員會委員
??改革開放40多年來,我國城市居住社區建設的“上半場”取得了巨大成就,滿足了以“住”為主的基本需求。但居住社區作為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,還存在規模不合理、設施不完善、公共活動空間不足、物業管理覆蓋面不高、管理機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和短板,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有較大差距。此次《意見》出臺,針對這些問題進一步明確了總體要求、重點任務、制度抓手和落實傳導機制,為更好地補齊既有居住社區建設短板,確保新建住宅項目同步配建設施邁出了堅實一步。
??筆者認為,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《意見》出臺的背景、意義及亮點。
??一是城市居民大部分時間是在所居住的社區中度過,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在社區的時間最長、使用設施最頻繁,且步行能力有限,是居住社區建設應優先滿足、充分保障的人群。根據社會調查,老年人步行速度、耐力隨著身體機能衰退而有所下降,步行到達社區養老設施、醫療設施、小超市、菜市場、公共活動場地的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。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數據,0~6歲兒童步行活動距離在200米以內,6~12歲兒童步行活動距離在400米以內。兒童步行到達基礎教育設施、便利店、戶外活動場地的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。所以,《意見》以居民步行5~10分鐘的范圍,合理確定了居住社區的規模。
??二是建設完整居住社區,就是對城市空間進行重構,保障居住社區在居民可步行的范圍內具有完整的設施環境、完備的生活服務、完善的管理機制,滿足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。自上世紀90年代起,我國很多的居住社區圈地、圍墻、擠占公共設施和空間,致使公共資源無法共享、公共活動空間無法連貫、公共設施不成體系。所以,既要確保新建住宅項目按照國家標準《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》和相關地方標準同步配建設施,也要結合地方實際,細化完善既有居住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、便民商業服務設施、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建設內容、形式和標準,因地制宜補齊建設短板。
??三是居住社區建設不僅包括硬件,還包括軟件,居住社區具有可生長的共同文化和精神,應從居住社區全壽命周期出發,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締造機制。隨著新城區大規模建設、老城區不斷改造,城市居住社區取代原有的單位大院,原有的熟人社會關系網絡發生改變,鄰里守望相助的功能減弱,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拉大,同時還不斷涌現出人口老齡化、公共安全等問題。建立居住社區長效運行服務機制,通過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社會實踐活動,修復社會關系和鄰里關系,營造具有共同精神的社區文化,增強居民對居住社區的認同感、歸屬感,從而打通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??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要有標準,《意見》明確了以《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(試行)》作為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主要依據。此外,還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。
??一是整體統籌,規劃在先。既有居住社區可利用的存量空間有限,資源碎片化,在有限的資源空間內要統籌好公共活動空間、植被保護、停車空間、服務設施實屬難事。補齊設施短板應“規劃設計先行,統籌運營,一區一策,系統實施”,通過統籌片區整體資源,進行“再規劃”布局,有效利用各種資源,完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和便民商業服務設施。“補短板”不僅僅是硬件設施的補齊,更是優質運行服務資源的統籌配置。
??沒有條件增設相關設施的居住社區,可通過配置無人智慧便利店、智慧超市柜、箱體早餐點、智慧圖書柜、箱體公共衛生間等集成裝配艙體設施,補齊配套服務設施不足。同時,應注重地下空間的有效利用,結合社區內建筑和場地的原址拆除翻建和環境整治,統籌利用地下空間配置服務設施。
??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居民對社區文化、體育健身等設施有了進一步的需求,規劃建設應配置社區圖書館、體育館以及5人制足球場、籃球場等多功能球類運動場地。同時需系統策劃運行實施方案,避免出現“重建設,輕運營”的現象。
??二是關注新型服務設施需求。人工智能、大數據與5G(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)網絡正在重組著傳統社區的設施系統和需求。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,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社區服務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,大量新型服務設施不斷涌現。比如,為滿足居民日常網購需求,可以配置快遞接收點以及“無接觸式配送”智能末端配送設施,提供網購快遞到戶、外賣送餐到戶等服務。
??當前,社區居民對信息服務類、學習培訓類、健康服務類、鄰里互助共享類、文藝活動類、居家辦公和創新創業類等新型服務設施有了更進一步的需求。針對于此,應關注居住社區數字博物館、數字圖書館、智慧機房、智慧停車、社區鄰里共享學堂、共享廚房、共享書吧以及共享健身房等社區共享服務設施的配置,推動線上線下服務,補齊居民對居住社區新型服務需求的短板。
??三是關注全齡友好“精細度”。根據調研數據,我國現有約2.5億老年人和8500萬殘疾人,兒童約占人口的三分之一,97%以上的老年人在社區和居家養老。特別是很多老舊小區,半數以上居民是老年人。所以,應設計更友好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,通過人性化、精細化的設計,為老年人、殘疾人、兒童等提供安全、方便和舒適的全齡友好無障礙生活環境以及便利的服務設施。
??全齡友好的公共空間應將公共活動場地、慢行系統、無障礙設施、環境衛生、應急避難場所、技防物防、社區標識等進行系統性精細化設計。設置暢行連貫的社區慢行系統,使得社區、城市道路和城市公園等形成點、線、面的系統接駁,并依托居住社區內各類公共綠地、居住社區內生活性支路步行道等形成連續、安全的健身步道,讓人們更多地在陽光下活動。應保證居住社區出入口與周邊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站點無障礙接駁,設有連貫社區公共綠地、公共活動場所、各類配套服務設施和住宅的無障礙人行道系統。
??口袋公園和微廣場等是體現居住社區特色的“百姓身邊微空間”,這些微空間并不是要“大設計”,而是通過空間界定、小品、設施、綠植等進行高精細度的“微設計”,延續和創造居住社區特色和活力。高精細度的“微設計”是對居住社區人性化生活全要素的詮釋,如緣石坡道、人行護欄、環境家具、宣傳欄、兒童游戲器具、健身器械、路燈、垃圾桶、休息座椅、地面鋪裝、樹木種植池、減速標識、停放位(架)等設施都要作為精細化設計的要素,才能提升社區每一個角落設計的“精細度”。
??四是關注“微改造”帶來的持續活力。據統計,我國建筑平均壽命遠遠低于發達國家,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存在功能和性能無法滿足要求而拆除的現象。所以,為避免大拆大建,“微改造”將會伴隨在居住社區的全壽命之中。建筑師和規劃師不是做完項目就完事了,而應該更加關注居住社區持續生長過程中不斷的“微改造”。與居民共同參與介入式“微改造”,為居民提供陪伴式專業咨詢,通過對微空間、微設施、微交通、微環境等不斷進行提升改造,才能持續提升其公共空間、設施和住房的性能品質,使得居住社區隨著時間的延續,處處保持設計所帶來的可持續生命活力。當前,我國很多城市針對既有居住社區治理和全面提升社區環境品質,建立了社區責任規劃師等機制,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。隨著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持續推進,未來居住社區將更有活力和生命力。
央行行長潘功勝:穩妥化解大型房企債券違約風險
2023-10-23一視同仁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,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。土拍規則生變,或重回價高者得?
2023-10-20土拍規則調整順應市場變化,4城取消地價限制。最高發放3萬元!鄭州高新區發布多子女家庭購房補貼辦法
2023-10-20二孩家庭給予一次性2萬元/套的購房補貼;三孩家庭給予一次性3萬元/套的購房補貼。9月份鄭州商品房銷售8608套,銷售均價12304元/平方米
2023-10-20其中商品住宅銷售4961套,銷售面積60.02萬平方米,銷售均價11513元/平方米。9月房價:下跌態勢有所遏制,一線城市回穩趨勢明顯
2023-10-19政策效應開始顯現。南京出臺存量房交易資金監管新政
2023-10-19進一步激發存量房市場活力,保障存量房交易資金安全,維護買賣雙方合法權益。上海優化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套數認定標準
2023-10-19明確了首套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的認定。國家統計局:房地產實現高質量、可持續發展仍然有堅實的支撐
2023-10-18房地產的調整是有利于房地產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。
- 12:48
- 12:21
- 11:56
- 11:54
- 11:45
- 11:45
- 11:34
- 11:09
- 11:01
- 10:57
- 10:49
- 10:46
- 10:37
- 10:27
- 10:19
- 10:10
- 10:02
- 09:59
- 09:50
- 09:48
- 09:39
- 09:08
- 09:05
- 08:58
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
(2023-02)1571.9點
- 0.13%
- -0.91%
日期 | 指數 | 環比 | 同比 |
---|---|---|---|
2023.01 | 1569.9 | -0.97% | -0.14% |
2022.12 | 1572.1 | -0.92% | -0.11% |
2022.11 | 1573.9 | -0.12% | -1.08% |
2022.10 | 1575.8 | -0.20% | -1.01% |
2022.09 | 1579.0 | -0.02% | -0.87% |
2022.08 | 1579.3 | -0.04% | -0.62% |